要防止少儿美术的“大人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美术教育有特定的内容与意义。它是从心理特征出发,通过绘画、设计、工艺制作等各种各样有趣的造型活动,培养对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教育把人带到一个美的现实和美的精神世界里;有造型美、色彩美;有大自然的美、人们劳动创造的美。这一切会使儿童获得美的感受。
美感的产生源于人们对生活、对周围事物的真挚、美好的情感。所以美术能发展美好的情感,提高他们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性情。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美的创造有关的教育,通过美术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感悟美的能力。时代的发展赋予了美术与教育新的模样,无论内涵、外延,还是媒介、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由两种不同形态构成和书写的,是由科学与艺术、文字与形象这两种不同的记录方式来记载的历史,人的两种思维模式即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决定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真实与虚拟之间,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科学与艺术各司其职、同等重要。时代的发展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层面,教育的初心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的目的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公民。未来高素质公民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包括:独具的观察视角,敏锐的洞察发现能力;广博的知识储备,灵活的沟通运用能力;活跃的思维、丰富的联想、超凡的创造潜能;整体的统筹协调能力、辩证的分析问题能力,科学的价值判断能力、务实的执行与动手能力;健康的身心状态、丰富的情感体验、高雅的审美品味、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美术以它的独特性质能成为提升的有效方式。美术具有创新性,艺术流派总是引领着文化思潮,促进社会变迁,影响大众审美和时尚潮流;美术具有的视觉性,让人通过观察与描述,用形象性表现来反映内在本质;美术具有思想性,反映了创作者的主题思想和观念意识,参与着时代精神的创造;美术具有社会性,来源于社会生活,要求人们去关注社会,表现生活;美术具有情感性,以情动人是艺术作品的生命;美术具有审美性,旋律、节奏、虚实、对比、统一这些美的规律是美术的本质。
要利用好美术教育的特性,用美术的方式来培养未来高素质公民。我们知道:美术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要寻找有效途径,通过艺术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美术教育是一种感知教育,要训练学生利用自己的感知品味生活的美好,学会用一种更有效地方式认识世界,热爱世界;美术教育是一种思维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用美术的方式进行观察,用形象的方式进行记忆,用浪漫的方式进行联想,用智者的方式进行思考,用理性的方式进行分析,用诗人的方式抒发情感,用科学的方式认知世界的规律,用艺术的方式创造未来;美术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要注重艺术的社会性,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美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要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能力,学会用心灵去感悟世界变化、人间悲欢;美术教育还是一种审美教育,既要通过艺术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能够采用恰当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技法表达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又要让学生能够品味出点线面的魅力,感受到美的对象带来的愉悦,理解到美的形象和有机构成的形式组合所蕴含的辩证关系与哲学原理。
用美术的方式点亮我们的生活
艺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它在一个城市应该起到文化的引领作用,要给这个城市以思想、精神和气质,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艺术院校怎样融入城市的发展,与城市、老百姓发生关系。十多年前我就在构想怎样开放校园,通过更多人有兴趣走进校园来游览、观展,既可以让艺术走向大众,影响提高全民的素质,也可以让高校面向社会,给艺术教育带来活力。
以全新的思维方式理解儿童美术,激活和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美术基因。我总结了儿童绘画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图示性、片面性、情绪性等特点,从形态、色彩、比例、空间、线条、构图上研究了儿童绘画的创作方式,提出要让儿童学会像艺术家一样思考问题,用艺术的方式去观察、体验、思维和表现。探索凝练了一套儿童美术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中小学美术教育应注意材料制作与动手能力、大师图示与儿童语言、教师引导与包办代替、美术培养与技能训练等方面的问题,主张用美术的方式进行启迪思维、激发创造,用美术的方式来改变我们的世界。也积极投身公益事业,通过参加儿童教育论坛、儿童书画比赛,为家长、美术教师开办讲座,走进中小学课堂授课等方式,普及和推广儿童美育的理念和方法。
美术教育丨塑造艺术英才
从描绘纯粹的自然风景,到描绘人为的社会风景,再到描绘这一转变过程中,所带来的人的困境,除了技艺上的研究和突破,更是一条充满内在联系的观察轨迹和反思线索。继一系列描绘自然景观、社会景观之后,将目光转向中国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人的内心景观。这一系列作品,不再是对自然、社会等外在现实的简单描绘、直观表达,而是带着对时代、对历史、对发展与建设、对国际化和技术化时代,诸多人文和伦理问题的观察与反思。
一幅优秀的作品,应该具有一种直击人心的震撼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于艺术家对生命、人生、宇宙的用心思索吟味,并将之以最贴切的形式和形象传达出来。希望自己的作品既是悦目的,也是赏心的,既有精致的形式美,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有厚实的思想意蕴,引起观者心灵的共鸣,这也是长久以来在创作中的一贯追寻。创作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对个人心灵更纯洁的体会、个人审美更单纯的体验、个人语言更纯粹的体现以及个人表达更强烈的过度。
美学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懂得美,培养审美鉴赏力和情操。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且要有美的实践——通过艺术的课堂,进行一种身心教育。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学校的艺术教育有一种重“技法”的倾向,特别是大部分家长往往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而并不是着眼提升人文素养。实际上,不能给孩子一个茶杯就要求一定画得像茶杯,给一个苹果就必须画成红颜色的苹果,画成其它就是错的。“技能”、“技法”式的教育不是真正的审美。
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而是旨在育人;它不单单是为培养画家,更重要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新人。
部分文章内容源于《艺术博物馆杂志》